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小刺绣有大舞台 罗克曼把新疆民族刺绣销到了国外

来源网址:http://www.qzcynt.com/

“热西特”是维吾尔语,意思是“纽带和缘分”的意思。   32岁的罗克曼·玉散从十年前就喜欢上新疆的民族刺绣工艺,如今他有了自己的“热西特”刺绣中心,并以民族刺绣以纽带,在社区、各级妇联和“访汇聚”工作队的帮助下,从一个人的家庭作坊,发展到现在的两间共600平米的厂房、19民工人,刺绣产品也销到了浙江、广东等地,甚至还走出国门,销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   开始:一个人的作坊连房租都交不起   “只需转动一下,机器会自动绣这边花色”2月28日,在赛马场片区管委会大湾南社区,一间宽敞的厂房里,8台绣花机整齐的发出“咯哒咯哒”的机器声中,罗克曼·玉散娴熟的转动着绣花机针头下的绣花布,指导一个年轻女孩如何操作。   随着一排机器针头整齐的跳动,几分钟后,一朵朵含苞绽放的花朵轮廓就呈现出来了。   很难想象,在6年前,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外来流动人员,一个人的家庭作坊无人问津,甚至连房租都交不起。   回忆起创业的初衷,罗克曼说,他家在阿克苏沙雅县,小时候,母亲手巧喜欢刺绣,他的白衬衣、帽子、衣服上的绣花都是母亲一针一针绣出来的,当六一儿童节,他穿着绣了花边的白衬衣,引来了同学羡慕的眼光。“母亲绣花很辛苦,一件衣服绣完需要一个多月。”罗克曼说,当2007年,他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段少数民族同胞在内地学习刺绣的视频后,一下子引发了他的兴趣,“电脑设计机器绣花,速度真的很快。”   “男孩学刺绣,一般家庭可能会反对。”罗克曼说,他萌生了学习刺绣的想法,本以为父母不会支持,没想到父母告诉他,决定了就去做。   随后,高中毕业后的他先后到了上海、浙江专业学校学习了两年的机器刺绣,并学会了如何维修机器、电脑绣花设计等一系列的知识。2009年,回到新疆后,罗克曼选择了留在乌鲁木齐,并在大湾南社区200元一个月租了间屋子。他先找了家绣花厂打工,先练习手艺。   2010年,罗克曼决定自立门户,拿出打工攒的钱和父母的支持下,他买了一台绣花机,开始了一个人的作坊。让他始料不及的是,他到边疆宾馆、二道桥市场、长江路商贸城等地方推销自己,因为是家庭作坊,他只能接到一些在半成品的衣服、裙子上绣花的活,很长一段时间,他处于亏损状态,甚至到了房租都交不出的窘境。   2012年9,他想要改变方式,于是注册了“热西特”刺绣中心,想退出自己的品牌,从买材料、绣花到成品全由自己完成,然而,因为没客户没销路,一个月生产几百套也卖不出去。   转折:社区、妇联和访惠聚工作队相助帮他圆梦   就在罗克曼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时,他迎来了转机。   2013年的一天,大湾南社区书记马涛了解到罗克曼的情况后,主动找他聊天,“你有技术,想创业,社区可以支持你,还可以给你找工人。”马涛同时提出一个条件,就是罗克曼要给辖区流动人员无业、待业女性免费提供培训学习,对于这个双赢的建议,罗克曼当即答应了下来。   随后,马涛出面帮忙协调厂房,在他的说服下,一位居民将自己400平米的地下室给罗克曼当工厂,罗克曼购置了一共3台电脑绣花机,社区妇联干部热孜亚·毛拉尼亚孜将辖区无业在家的妇女号召起来去刺绣中心学习、工作。   同时,天山区妇联也为罗克曼提供了资金支持,并把他的刺绣中心设为妇女再就业模范基地。   2015年初,乌市中级人民法院驻大湾南社区“访汇聚”工作队队长马吉看到罗克曼的工厂,虽然有了几台绣花机,但是还处于“家庭式”模式,罗克曼也表示需要增加一间厂房和人员,将绣好的产品锁边、缝合完成成品。   社区于是为罗克曼申请的小额贷款担保,解决资金问题,罗克曼又增加了几台机器,社区还出面帮他协调一位居民将一间库房租给他当厂房。就这样,罗克曼的刺绣厂有了两间共600平米的厂房,工人达到了19名,他也成为了大湾南社区创业“达人”。一年的销售额从最初一个人时的亏损到现在一年60多万元,他的客户群也从本地扩展到浙江、广东等地,甚至还销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,他还在去年获得“乌鲁木齐市五四青年”奖章。   因为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与马吉接触,罗克曼亲切的称马吉为“马大哥”,在2016年底,二人结为“亲戚”。一提起这个弟弟,马吉就合不拢嘴,“他从一名外来流动人员成功转型为创业青年,并结婚、买车,成为很多年轻人学习的对象。”   马涛也表示,今后,社区会继续帮助罗克曼在创业的道路上走下去,让更多的“罗克曼”加入进这个队伍,如今从“热西特”刺绣中心培训出来的妇女达到300多名,已经有200多名实现了就业,还有一些人学会后回到南北疆家中开始了创业之路。(饶俊华)